CAS的關鍵,原來是訊號線

2012年4月:為了配合USB DAC,買入audiophile grade USB訊號線及地盒

最近很流行的一個品牌:音樂農夫Entreq,認識它是從地盒這產品開始,已經看過好多文章介紹,連帶這品牌的USB線也令我關注起來,本來做IT對USB線這東西以為已很熟識,起初很難相信電腦商場只賣10元的USB線,為何相同功能只是傳送數據的audiophile grade USB線要貴許多,真的有分別嗎?

結果我是抱開放的態度親身體驗了不同的USB線確有不同的聲音,最終也決定買入Entreq Challenger USB線及TellUS地盒這配搭。

Entreq Challenger USB:
﹣只是平淡的包裝,又細盒又輕,正好與存款輕輕的消失盡了相似的那種空空感:

0338

﹣因為我想坐在sofa也能一邊聽歌一邊用電腦,我需要2.1m長的USB線才足夠。盒底表示這盒是challenger 2.1m版,聽廠方說整整2m不好,要長多0.1m才能減低干擾,我度過連同接頭總長只是206 cm,所謂2.1m可能只是約數。0340 0342

使用Zodiac Gold兩星期,聲音有驚喜,分析力強,音場又濶,動態又勁,但一直聽一直聽,開始發現太過“勁”,好難解釋的一種感覺,不是力感太強,而是有一種好壓迫的感覺,聽歌時雖然有音樂感但令人很緊張而不是relax,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煲唔夠呢?官方要求500小時以上我只煲了200小時。但我未睇過任何評論說煲前煲後會有這分別,所以未必有關。Entreq崇尚自然,說不定可以中和這種緊張的氣氛。

﹣盒內有2條線,1條當然是Challenger USB 2010版,另1條是跟USB線送的接地線。0347

﹣如果不是木頭上熱刻了Entreq Challenger 2010字樣,從外表我分不到這是Challenger 2010還是Konstantin 2010?0348

﹣線身有引線帶出駁地盒線的3.5mm mini-jet插座,送的地線也配了mini-jet頭方便即插即用。0351

﹣聽說Entreq線不靠焊接,說聲音會不自然,所以地線另一邊線耳都是夾的。0357

﹣跟來的地線要駁地盒就要這樣夾緊,但線耳太小,中間的軸也比地盒的小,不太配合,只能夾到一小部份。0358

﹣另一端mini-jet一插便可:0360

 

﹣跟來的地線聲音不好,現時購買TellUs地盒會附送2條純銀地線,正好取代這銅地線。這地盒足有35磅,我一個人由店舖坐巴士及鐵路搬回家,千辛萬苦才回到家中,手、腰都在痛!

0419

﹣音樂農夫的產品包裝都很平實,沒有貴氣……0421

﹣我起初是買了Minimus細地盒,發現效果好,但Minumus只能駁一件器材,我想其他器材都能駁地盒,所以升級為TellUs大地盒,Minumus就放售了。0425

﹣兩條原廠銀地線表現十分之好,叉位也配及地盒的接駁位,做到最好的接觸面。0428 0429

﹣將Entreq Challenger USB線接駁我的MacBook Pro作訊源:0354

Zodiac Gold配搭Challenger USB及TellUS,聲音的改善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不但之前的緊張感覺一掃而空,靠賴Entreq產品聲音的真實自然,當中由細聲到大聲的變化可以是有極之豐富的漸變層次,一切都按音樂的本身而發生,令聽者覺得這聲音「對極了」!這種就是自然和舒服!
突然覺得以前的Zodiac Gold精準得來太人工化,如果比喻聲音是一個人,那麼以前就算聲音幾接近真實都有artificial感覺,像蠟像,用了Challenger USB後竟然能將蠟像注入靈魂變成真人了!聲音非常之順滑有密度,有點像聽黑膠! 這才是它的精綷。

11

Related Images:

事隔四年,進軍CAS,引入Antelope Zodiac Gold + Voltikus

2012年4月:引入Antelope Zodiac Gold + Voltikus

一直使用AV amp充當DAC,聲音一直不能滿目心中對兩聲道系統的要求,雖然很想一直等到夠錢買dCS時才行動,但這目標太高等太久了,某天忍不住,入了Zodiac Gold來止渴。

由於Zodiac Gold DAC設計時已經配搭Voltikus火牛,所以一般都會當為一個整體購買這個package的:

001

 

 

開箱後,兩件拼埋就是這樣子:

027

 

Zodiac Gold 過人之處:
1. 加了Voltikus分體電源的設計,對音質有很好的幫助。我甚至認為Antelope設計Zodiac Gold一開始就是設計為使用分體電,整個Zodiac Gold的校聲過程都是配合Voltikus來做的,從最早期仍在設計階段時的訪問內容會感受到。可能為了市場的考慮,也考慮到一批用緊Zodiac+的用戶也可以額外再升級這火牛,加強銷售,所以說成是optional的產品。

2. 內置Antelope Trinity相同的Clock! 這個資料他們很低調不多說的,我估是怕影響了Trinity的銷售?一部Trinity賣很貴的,最重點的clock卻已經做在Zodiac Gold內!怪不得可以未加外置clock已經準確至少於 +/- 0.02 PPM,比大部份買回來的外置鐘的 < +/- 1 PPM 甚至 10 PPM 準確50至500倍。雖然Zodiac Gold也可以加外置鐘, 但請肯定你加的外置鐘比Zodiac Gold本身的更準至好加,例如同廠的10M鐘,否則可能係「加後變差」。
如何知道是內置了Trinity clock? Antelope工作人員於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音響工程學會)2010發佈的訪談影片說了出來: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 … d&v=LRL9pvMu_WU

3. USB完全不用安裝driver已可以在PC、Mac、Linux直接使用,而且Mac支援到384KHz! 其他DAC要支援到192很多時已經要特別安裝driver,這部DAC竟然可以設計到使用專用USB chips才令到在任何平台都不用擔心driver或version不匹配用不到,這個功能是工程師們刻意做的,他們是很細心從用家的各角去想,不想用家為driver或者平台的技術問題而苦惱,抵讚!聽聞他們為了要能夠在Mac OS直接使用到384KHz的USB連接,與Apple公司做了很多聯絡與合作。
(如果使用Ubuntu Linux kernel >= 2.6.35,是可以支援USB Audio Class 2 並播放384kHz檔案)

4. Volume制特別使用relay來調節,左右聲道音量變化因此可以完全一致,音量誤差減至低於0.5db,比較一般的音量制誤差會成幾個db。

5. De-Jitter digital output。 它有非常好的clock及de-jitter能力,但如果你認為已經有另一部在解碼方面更好聲只是clock或jitter不夠好的DAC,你也可以先經Zodiac Gold來做de-jitter才output給你的DAC解碼,將兩者的優點結合!

6. Digital input stereo轉mono。唔….. 這部份,有一些喜愛早期單聲道錄音的可以將stereo也轉成mono來回味一下這種味道,其他應用可能sound engineer會有用多些,例如將人聲輸入轉成mono再output去mixer一條channel等等,各自發揮,但這功能好像不是很多DAC能夠見到。

其他DAC普遍有,但這DAC沒有的:
1. 很意外,但是事實,這DAC沒有升頻功能!原因由CEO解釋過,他認為只要整個clock及DAC設計得非常準確,根本就不會出現distortion,沒有distortion升頻也不會有音質的提升,是無謂的,大致我理解他的說法是這樣。若果將來發現我理解錯誤會再來更正,但沒有升頻是肯定的。

 

在CAS方面,我使用了本身有的Macbook Pro,再購買了專為高質播放而設計的Amarra軟件,透過USB連接Zodiac Gold。

Related Images:

極冷門但極好聲的 Linkwitz Design Pluto2+

2008年9月:新系統的喇叭,選了Linkwitz Design Pluto2+

 

【一定要由 Linkwitz 這名字說起】

一定要由名字說起,我的一對喇叭名字是 “Pluto2+”, 前面我會加上 “Linkwitz Design”, 因為它是由一位獨立的設計師 Siegfried Linkwitz 由零開始設計出來的,Pluto的聲音就是Linkwitz心裡期望的聲音。Siegfried Linkwitz來頭不少,在1976年發表了一篇很出名的論文: “Active Crossover Networks for Non-coincident Drivers”,裡面也表揚了他的同事與好友 Russ Riley啟發了他的crossover設計,最後命名為 ”Linkwitz-Riley crossover“,至今仍然有很多super hi-end的喇叭都採用,例如 MBL葫蘆喇叭 等等。Linkwitz 有超過30年在Hewlett-Packard帶領R&D部門隊伍,他的工作包括開發各類電子測試儀器,由signal generators, network and spectrum analyzers, 到 microwave sweepers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evaluating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等等,畢生都是在研究「聲音」。

 

可惜Orion體形也算大,需要「呼吸」的空間也不少,不太適合較細少的房屋(好像香港)內使用,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了一隻有趣的2吋全頻單元,引發出他設計出另一對相對細少能在細空間內使用,而且成本低很多的360度omni-directional 設計的「Pluto」, 他反覆比較Pluto與Orion的音質表現,竟能有90%接近,Pluto差過Orion主要在於音量輸出不足以在大空間使用,但在香港的細小空間反而更適合!

 

【Pluto最特色的外形:平民式 水喉管用料】

設計Pluto時目標是「保持高音質下使用最平的零件」,又要零件非常容易找來DIY,Linkwitz竟然破天荒的找來圓筒膠水喉管來做喇叭身!本身Pluto設計仍然是「無箱式」open-baffle,所以水喉管純綷只為托起5吋的中低音單元,沒有「箱聲」的。5吋單元是向天發射,360度omni-directional發聲,使到聲音非常有現場感、空間感極之深廣、喇叭完全隱形,至於2吋的高音單元指向性較高,但也是不給他「箱」的影響,只用2吋多一點的水喉管將它引伸出來,指向耳仔的方向擺放。

 

Pluto是active speaker設計,有2份amp各自推動2吋及5吋單元,放在喇叭腳內:

 

我的Pluto線路設計是那時剛改良的ver.2,所以是Pluto2,再加入subwoofer套件,最終成為「Pluto2+」,當中的「+」就是加了subwoofer的意思。

 

先講Pluto本身的2路2單元,高音的單元其實就是當時觸動Linkwitz靈感的全頻單元,一隻小小2吋口徑的喇叭竟能輸出由200Hz至15KHz的聲音,所以能夠以加入一個5″的woofer來補足低頻段便可完工,設計成2路2單元的Pluto低頻便能到60Hz,足夠應付大部份的音樂。這兩隻喇叭的crossover設定在1KHz,即是1KHz以上的聲音交給2吋單元、60Hz至1KHz的聲音就交給woofer低音單元。很少喇叭會將分頻點定在1KHz咁低,這是Pluto的特色之一。

 

Linkwitz自己設計喇叭,當然會用他自己發明的Active Crossover Filter, 所以是有源分音(電子分音),即是聲音訊息先做分頻,然後便分開交給2隻獨立的後級各自推動2隻單元。這種設計的分頻比傳統的被動式分頻(即先經後級放大聲音訊息,經喇叭線傳到喇叭時才由無源的分音器分開推動不同的單元)有更通透的、更多層次、定位極之準確的聲音表現,令到每件樂器的聲音還原得活靈活現,合上眼聽會感受到樂器是一件一件有形體的在不同的位置發聲,前後左右清清楚楚非常立體!

 

我自己一早已經預計到「60Hz」不能滿足到我,所以一訂就訂埋subwoofer套件。加入一對10吋的subwoofer,聲音向下發射,也是omni directional的,加入後聲音最低可降到40Hz,這40Hz不是純綷規格數字降了dB出的40Hz,也不是為了保持dB而夾硬谷出來的低頻,而是落到40Hz仍然音符粒粒清楚有力完全沒有失真,真正出到的40Hz低頻。

 

Subwoofer套件之所以貴因為Pluto起初設計時並沒有諗住有subwoofer的,所以Pluto本身已經非常完整獨立,電子分音與2份amp都收埋在喇叭腳下,只要駁電駁RCA訊源便可以享受高度保真的聲音了,原本是這樣簡潔的一對管。

 

由一個本身已完整的系統插入第3路第3單元而且要涵接得天衣無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要額外加入一個專為它們設計已準確計算好的電子分音,接收訊源後先將聲音分頻,今次是設定在100Hz以上的聲經訊號線交給原本的Pluto,另一邊100Hz以下的交給subwoofer用的後級來推subwoofer單元,所以一時間增加了一件體形也不迷你的電子分音及它的火牛,又因此要由2條訊號線增至使用共6條訊號線(2條入4條出),及2隻體形也有番咁上下的10吋subwoofer。

(要額外加入的電子分音)

 

Pluto喇叭的擺位也十分不容易,本身Pluto單元有向天花的又有向前的,再加入2隻獨立的subwoofer,這4件東西我應該如何配搭擺放呢?我問過Linkwitz本人,他回覆只要subwoofer不要離開Pluto超過2尺便可,但我實際使用時發現pluto兩條管與subwoofer放在不同的位置也會令聲音高中低頻3頻有不同的平衡,結像也會很不同。平時師兄們要找一對喇叭的最靚擺位已經要反覆試好耐,我現在更因難要找出4隻喇叭不同組合的最靚位置!

 

Linkwitz設計Pluto的擺位是這樣的:

放得很濶,高音單元直接指向耳仔。

 

Linkwitz Lab 的網址,大家可以在裡面看到Pluto詳細的數據、設計理念甚至訂零件費用等等豐富資料:

http://www.linkwitzlab.com/Pluto/Pluto-2.1.htm

 

 

Related Images:

音響系統的成長﹣砍掉重練!

2008年9月:音響系統的成長﹣砍掉重練!

(一) 由零開始, 選甚麼最重要?

玩了hifi一年,心裡面對聲音及要求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決心賣掉整套naim+proac, 即是由零開始再次建立自己目標的系統。其實已心中有數追求甚麼, 於是跟從傳統的次序 — 先選定喇叭!

三路是我現時的堅持, 已經接受不到書架 “爭D野” 的感受!其次, 我開始最重視訊源了!所以想盡可能升級CDP。當時有2、3部心儀的品牌型號,都over了budget,只是我的性格就是這樣, 心中有個要求、知道要這個級數的器材才能達到那個要求,我就不想 “將貨就價” 的為了符合budget而選低過要求的型號,寧願不買住,買的話便要達到今次升級要求的水平。

 

(二) 訊源的緣份 Oracle CD-1000

其實沒有就是沒有!買不起達到要求的CD盤,低過要求的又接受不到,弄至這段日子只有一直的苦惱, 接受不到現實……

但原來器材與用者能結成一對都十分講緣份,這時一位音響前輩竟然放售那部令我一度驚訝的Oracle CD1000 transport,但只是純盤需要加解碼,我對此類玩法還未認識,急忙找這前輩提出我的考慮及憂慮,幸好前輩一點不急,讓這訊源慢慢放售,向我解釋更多關於它的事情,而最後也對我說,如果這器材與我有緣最後都會走到我身邊,無緣便不會一齊。

 

我也盡快的嘗試去了解這東東, 剛巧另一位音友人借了前輩的解碼配他的CDP,我也試聽過發現效果理想,在好好整理過自己思緒後,面對現實我是買不起新機,最後決心大聲呼叫“我要放肆!”……

其他人可能覺得買二手器材平常不過,但其實我是第一次買二手器材的。我玩得唔化算,但我最喜歡拆新禮物的喜悅,也喜歡見證住器材由唔好聲到好聲的開聲過程,所以一向都買新的,今次我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去突破自己的習慣……

當天一車過將Oracle及MSB解碼搬回家,感激這位音響界的前輩及家人還一齊幫忙搬運,否則我一個人搬一定會斷腰的…. >.<

Related Images:

我的第一套HiFi — Naim 122x + 150X + ProAc-1sc

2007年9月:我的第一套HiFi–Naim 122x+150X +ProAc 1sc

 2007年9月,當年從沒想過買兩聲道hi-fi,只是想升級av-amp看影碟又聽聽歌,希望改善播歌的質素,預算購買當時剛推出的onkyo 905,怎料有次與一位sales傾談時他建議我如果用15k買av-amp,不如用10k買兩聲道的amp,只需要用5k買入門的av-amp能解HD音效便可,這樣播歌的質素反而更高!於是乎我開始四處參觀音響店並學習兩聲道系統是甚麼一回事。最後看中了Naim的nait 5i 大約就是10k。

毒海當然不會這樣簡單放過我,當我開始有naim這目標,又要考慮聽歌要用甚麼喇叭呢?又輪到揀喇叭的日子,聽說naim與ProAc的配搭不錯,去到音響店試聽這組合,起初是按目標試聽nait 5i 及ProAc studio110,但原來有8R更細緻美妙,可惜一大聲便拆,反而1sc表現高班很多,心動得很!可惜nait 5i推1sc有心無力,總是似有還無,店員又介紹我「前、後級」的好處!naim的前、後級,最低都要122x + 150x,結果,當然是忍不住out-budget數倍買了這個組合!

雖然金錢洒盡,但到了駁好線第一次開機時播出來的聲音,真是好得無比,從未在家聽過如此美妙的音樂,肉痛但值得!

 

一入naim門深似海,慢慢才學習到原來音響系統的source最重要,發現這組合缺少了一個CD player,如是者又跌入深淵,比較過CD 5i與CD 5x便覺得5i太蒙,5X 好多了,所以價錢也高了一倍……  還有之後發現naim最著重cap的,所以要加Flatcap等等…..

 

這是我碰上naim的故事。

Relate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