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上路。分享我的新組合 Devialet+LS50

2016-10-29

我換器材了。而且幾乎整個系統換了。

我其實不喜歡「玩器材」,提不起勁不斷換器材試新品;我覺得這種拔線插線搬機A/B試聽等等過程很麻煩,所以我認為自己不發燒。但我也不是「有聲出就算」,我心中對聲音有個要求水平,未達到的話仍然很希望想辦法達到,所以我間中也是會借器材來試,但為的是走近那目標多一點而非因為想玩器材而玩,我其實想快快達到目標然後可以穩定下來不需經常換東西的。

Anyway,第一步換掉的是喇叭,這也是很多師兄會選擇的開始。原本看中的是KEF Blade2,但為了想先了解KEF Uni-Q單元的特性在我家的大致情況,我選了先買KEF LS50來試。

KEF LS50是入門還是旗艦喇叭?

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很久,以價錢計它應該只是入門,所以很多初踏上HiFi路的師兄都樂意選它,奇怪的是KEF官網自己將LS50定位在旗艦、與Blade及Muon同列。為何幾千元一隻的LS50能有此地位?真的只是因為它是KEF 50週年的紀念作就夾硬當它是旗艦? 更奇的是我在不同場合都聽到幾兩極的評語。有些人說LS50低音不足、有些卻說它低音過量;有人說它人聲甜又有人說它高音硬,總之五花百門一時說它表現平庸一時說它質素高。為何有這麼大差別的結果?

LS50的靈敏度是85dB,阻抗是8ohm但表示最低會落到3.2ohm,它可以-6dB出到低至47Hz的低頻。我認為它的高音單元很易推質素也高,若不在意低音量感,即使用入門擴音機小音量聽都會很好聽。問題在要開大音量時,中低音單元要推出夠低夠量又有質的低頻來就很不容易。要有充裕電流推好落到3.2ohm的中低音單元,同時又不會推到高音單元刺耳、要夠力推出低頻量感同時又要小心不會推到中低單元活塞動作太大破壞音盤,訊噪比要高、聲音要兼顧夠幼細,以上的種種對擴音機的要求就變得非常高。

我在買這喇叭之前讀過它的設計白皮書,之後抱著十足的信心地去KEF陳列室買的。正如白皮書開首所說,工程師設計這喇叭是「工程向度」而非「市場向度」,他們將多項先進的技術放進這喇叭的設計內,很多甚至不刻意介紹的話相信未必會被人察覺。例如弧形的前障板、又例如彈性低音導管;傳統的固定型狀低音導管,當中氣壓以亂流形式噴出就會造成失真及量感壓縮,並且導管本身的緃向共振容易產生尤其影響中頻的音染。LS50的設計在導管中部使用特別選擇的彈性閉孔棉壁來解決以上問題,有效減低中頻至少15db由此而來的音染。 (ref.: LS50 White Paper page 16-17, https://www.kefdirect.com/media/wysiwyg/documents/ls50/ls50_white_paper.pdf )

在不質疑LS50實力的前設下,如何發揮扯盡它的質素,就落到擴音機與及我的配搭調校的功力了。在認真用過它之後,我的看法很簡單,它有著極高分析力及還原度,而且個性不強,所以出來是甚麼聲音很大程度代表上游的器材與配搭是怎樣,也十分忠實地反映房間處理與喇叭擺位的影響,所以要發揮好它的話這兩方面也需要多加留意。

咬緊牙關買入夢想的擴音機

很多用家看著LS50的賣價來匹配器材及配套,往往是導致出來聲音不滿意的成因。它的表現與賣價有點不對稱,所以我常常慨嘆想發揮好這喇叭可能要先忘記它的賣價。

要達到我心中的要求,最後我只想到一個品牌附合我的理想。傾囊而出咬緊牙關踏出這一步,也預備將來換座地喇叭亦無需再換Amp,決定攻頂避免將來左試右試換器材,我買入了這部:

已是最新firmware, 1000W mono不是900W,重點應該不是相差的100W而是新firmware才真正發揮出v6的潛力,聲音是我的喜好。原本不喜歡金色所以想入LE1000pro, 但見Original d’Atelier將來可以免費升級OS board與1000pro硬件相同,加上只限量生產100台的尊貴感太吸引我所以決定揀它,估不到與家中的LS50放在一起又幾襯色。

究竟Devialet Original d’Atelier推LS50的聲音如何?

我是瘋了嗎?1000W會推爆LS50嗎?用相差這麼多倍價錢的器材是不匹配嗎?我都被人問到口啞了。但我夠膽說,LS50沒有丟O d’A的臉!

以為一開聲會如雷貫頂?剛剛相反!從O d’A開機預設的安全音量-40dB輕輕地播出陳潔儀這張「重譯.重奏」,一開聲就充滿密度好舒服好好聽!而且整個音場都整整齊齊。以前要刻意開大音量才聽到的細節現在細細聲也清清楚楚。只是將音量微微升高,已夠我慢慢享受鋼琴與人聲,兩者立體地分隔開不會黐埋一堆,非常感動。

未開SAM功能的LS50低頻已經明顯比以前穩定及實在,我嘗試不同%的SAM,發現這個調節也不容易,只能夠說當我改動了房間acoustic處理或換了一條訊號線後都有可能要重新尋找最配合的%才能找出當時最好的聲音。

開Qobuz聽steaming的音樂,Caroline Fischer這張唱片的鋼琴錄音像真度極高,由高至低粒粒琴音的harmonics質感都很實在,彈跳的感覺如同雙手舞蹈歷歷在目,我自己也彈琴所以頗在意鋼琴聲的像真度;現在我家器材組合聽綱琴曲是我估計不到的真實而美妙。

播Lorin Moozel這張Verdi Messo da Requiem難度有多高相信不用我多說。聽這碟時我不其然將音壓推到90dB或更大聲,對於一對小書架喇叭來說我是過份的奴役它。第一track細聲時的背景靜得有如-40dB一樣漆黑一片毫無雜質,Devialet就是有能耐由最細聲到耳朵能承受的最大音量都依然沒有半點噪聲,有如潛進深海。相反細節如我上面所介紹般豐富。其後大鼓的敲打終於能夠在這5.5吋單元的LS50如脫韁之馬般釋放出來;獨唱、樂團、合唱團、銅管等等一一層次分明,即使所有聲音一齊合奏依然穩如泰山。這個組合動態之強不用置疑,音場、低頻的質與量、層次感、分隔度、細節統統都到達上乘的水準,Original d’Atelier的駕馭力實在令我讚嘆。不要忘記,播放的聲音是從LS50出來的,令人難以想像一對幾千元的書架喇叭能發出如此大規模的交響樂以如此大音壓爆發出來,即使座地喇叭也不是必然會出到如此效果。這是見真章的考驗,若非LS50有旗艦喇叭的真材實料,去到這些位早就醜態百出了。

如此高還原度的喇叭卻賣入門級價錢,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但我在幻想是否KEF有一個遠景就是刻意增加LS50的傳奇性;希望將它先禾稈冚珍珠廣傳於民間,等待被伯樂慢慢發掘替造LS3/5a後的另一個傳奇。

要挑剔的話一定有地方可挑的,低頻以極大音壓爆發時中高音才開始有少許失真,有時也會有縮一縮的感覺,估計是由於要發出如此大音壓的低頻令LS50的中低單元活塞幅度過大,如果不是有SAM加持我恐怕單元會推拉過度而受傷,正因為SAM的保護就立即控住不被它受傷,耳朶不刻意挑剔也未必留意到。這是物理的限制而非LS50之罪,這情況若非開到如此大音壓是不會發生的。不過這經驗也給了我一個啟示:看來我已谷盡了LS50,升級座地喇叭的計劃也要開始認真諗諗了。

重要的幕後功臣

說了這麼多喇叭與Amp的好話,我一定要點出我家的幕後功臣,若非他們的存在我套系統一樣會「唔聽得」,我也沒可能在家裡聽到聲音如此平衡、空間感這麼立體、細節這麼豐富的聲音。看看我聆聽空間佈置了多塊效果令我驚嘆的吸音擴散板,他們是由幾位專業sound&acoustic architect、機械工程師及曾奪紅點設計大獎的設計師一同合作研發的成果,絕非「撞手神」的DIY之作,將我的房間由「大迴音」的惡劣彈聲環境變成令我聽歌聽到陶醉的聆聽空間。我隨後一定要再寫一篇文章介紹這房間處理的系列產品!

Related Image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