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冷門但極好聲的 Linkwitz Design Pluto2+

2008年9月:新系統的喇叭,選了Linkwitz Design Pluto2+

 

【一定要由 Linkwitz 這名字說起】

一定要由名字說起,我的一對喇叭名字是 “Pluto2+”, 前面我會加上 “Linkwitz Design”, 因為它是由一位獨立的設計師 Siegfried Linkwitz 由零開始設計出來的,Pluto的聲音就是Linkwitz心裡期望的聲音。Siegfried Linkwitz來頭不少,在1976年發表了一篇很出名的論文: “Active Crossover Networks for Non-coincident Drivers”,裡面也表揚了他的同事與好友 Russ Riley啟發了他的crossover設計,最後命名為 ”Linkwitz-Riley crossover“,至今仍然有很多super hi-end的喇叭都採用,例如 MBL葫蘆喇叭 等等。Linkwitz 有超過30年在Hewlett-Packard帶領R&D部門隊伍,他的工作包括開發各類電子測試儀器,由signal generators, network and spectrum analyzers, 到 microwave sweepers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evaluating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等等,畢生都是在研究「聲音」。

 

可惜Orion體形也算大,需要「呼吸」的空間也不少,不太適合較細少的房屋(好像香港)內使用,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了一隻有趣的2吋全頻單元,引發出他設計出另一對相對細少能在細空間內使用,而且成本低很多的360度omni-directional 設計的「Pluto」, 他反覆比較Pluto與Orion的音質表現,竟能有90%接近,Pluto差過Orion主要在於音量輸出不足以在大空間使用,但在香港的細小空間反而更適合!

 

【Pluto最特色的外形:平民式 水喉管用料】

設計Pluto時目標是「保持高音質下使用最平的零件」,又要零件非常容易找來DIY,Linkwitz竟然破天荒的找來圓筒膠水喉管來做喇叭身!本身Pluto設計仍然是「無箱式」open-baffle,所以水喉管純綷只為托起5吋的中低音單元,沒有「箱聲」的。5吋單元是向天發射,360度omni-directional發聲,使到聲音非常有現場感、空間感極之深廣、喇叭完全隱形,至於2吋的高音單元指向性較高,但也是不給他「箱」的影響,只用2吋多一點的水喉管將它引伸出來,指向耳仔的方向擺放。

 

Pluto是active speaker設計,有2份amp各自推動2吋及5吋單元,放在喇叭腳內:

 

我的Pluto線路設計是那時剛改良的ver.2,所以是Pluto2,再加入subwoofer套件,最終成為「Pluto2+」,當中的「+」就是加了subwoofer的意思。

 

先講Pluto本身的2路2單元,高音的單元其實就是當時觸動Linkwitz靈感的全頻單元,一隻小小2吋口徑的喇叭竟能輸出由200Hz至15KHz的聲音,所以能夠以加入一個5″的woofer來補足低頻段便可完工,設計成2路2單元的Pluto低頻便能到60Hz,足夠應付大部份的音樂。這兩隻喇叭的crossover設定在1KHz,即是1KHz以上的聲音交給2吋單元、60Hz至1KHz的聲音就交給woofer低音單元。很少喇叭會將分頻點定在1KHz咁低,這是Pluto的特色之一。

 

Linkwitz自己設計喇叭,當然會用他自己發明的Active Crossover Filter, 所以是有源分音(電子分音),即是聲音訊息先做分頻,然後便分開交給2隻獨立的後級各自推動2隻單元。這種設計的分頻比傳統的被動式分頻(即先經後級放大聲音訊息,經喇叭線傳到喇叭時才由無源的分音器分開推動不同的單元)有更通透的、更多層次、定位極之準確的聲音表現,令到每件樂器的聲音還原得活靈活現,合上眼聽會感受到樂器是一件一件有形體的在不同的位置發聲,前後左右清清楚楚非常立體!

 

我自己一早已經預計到「60Hz」不能滿足到我,所以一訂就訂埋subwoofer套件。加入一對10吋的subwoofer,聲音向下發射,也是omni directional的,加入後聲音最低可降到40Hz,這40Hz不是純綷規格數字降了dB出的40Hz,也不是為了保持dB而夾硬谷出來的低頻,而是落到40Hz仍然音符粒粒清楚有力完全沒有失真,真正出到的40Hz低頻。

 

Subwoofer套件之所以貴因為Pluto起初設計時並沒有諗住有subwoofer的,所以Pluto本身已經非常完整獨立,電子分音與2份amp都收埋在喇叭腳下,只要駁電駁RCA訊源便可以享受高度保真的聲音了,原本是這樣簡潔的一對管。

 

由一個本身已完整的系統插入第3路第3單元而且要涵接得天衣無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要額外加入一個專為它們設計已準確計算好的電子分音,接收訊源後先將聲音分頻,今次是設定在100Hz以上的聲經訊號線交給原本的Pluto,另一邊100Hz以下的交給subwoofer用的後級來推subwoofer單元,所以一時間增加了一件體形也不迷你的電子分音及它的火牛,又因此要由2條訊號線增至使用共6條訊號線(2條入4條出),及2隻體形也有番咁上下的10吋subwoofer。

(要額外加入的電子分音)

 

Pluto喇叭的擺位也十分不容易,本身Pluto單元有向天花的又有向前的,再加入2隻獨立的subwoofer,這4件東西我應該如何配搭擺放呢?我問過Linkwitz本人,他回覆只要subwoofer不要離開Pluto超過2尺便可,但我實際使用時發現pluto兩條管與subwoofer放在不同的位置也會令聲音高中低頻3頻有不同的平衡,結像也會很不同。平時師兄們要找一對喇叭的最靚擺位已經要反覆試好耐,我現在更因難要找出4隻喇叭不同組合的最靚位置!

 

Linkwitz設計Pluto的擺位是這樣的:

放得很濶,高音單元直接指向耳仔。

 

Linkwitz Lab 的網址,大家可以在裡面看到Pluto詳細的數據、設計理念甚至訂零件費用等等豐富資料:

http://www.linkwitzlab.com/Pluto/Pluto-2.1.htm

 

 

Related Images: